一条宁波“链” 巧解“买全球、卖全球”信息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日期:2025-04-14 10:01
全省首个!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上线。
4月11日下午,一场关于“买卖不见货”的变革悄然落地——随着“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用一条数字化的“链”,将散落在全球的货物流、资金流与单证流牢牢串联。
离岸贸易是什么,好在哪?“透骨新鲜”的宁波平台将如何助力?这场变革背后,深层意义何在?
一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
“新型离岸贸易”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离岸贸易怎么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资金流、货物流、订单流“三流分离”,买全球卖全球“两头在外”。比如企业从境外采购货物,即“买全球”后,直接转售至另一境外市场“卖全球”,仅通过境内企业完成结算和服务。
那么,好处在哪,企业最有发言权——
“企业通过离岸转手买卖的交易不仅仅提高了货物的周转效率,给予企业更多的业务选择,同时提高了资金物流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远大物产集团财务部总经理蒋玲快人快语。
作为扎根北仑31年的外贸龙头企业,远大物产集团去年855亿元销售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业务达13.45亿美元,其中3.2亿美元来自这种“两头在外”的生意。
今年3月27日,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自2025年4月1日起,注册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含宁波自贸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所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政策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国家送来的免税大礼包,让我们更有信心,未来继续做大做强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蒋玲算了一笔账,以公司2024年离岸贸易数据计算,印花税税收优惠将给企业经营节省成本150万元一年,“免税红利”让企业轻装上阵。
二
然而,这种“看不见货物”的贸易,曾让企业如履薄冰:
合同、物流、资金单据分散在不同国家,核验维度单一、数据离散缺失,银行审核动辄耗费数周,稍有不慎就会被质疑交易真实性,影响企业获得金融服务;
换言之,政策红利只是起点,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三流分离、两头在外”的贸易变得可追溯、可验证。
“宁波的答案是:把海运数据、航空物流、企业合同等碎片化信息,全部装进一个‘数字保险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政策法规局局长吴斌笑道。
今年3月,平台开始试运行,目前已为多家银行和龙头企业开通账户。
新上线的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如同一位“贸易侦探”:企业上传合同与物流单证后,系统调取全球海运、空运数据库交叉比对,生成一份涵盖贸易轨迹、单据重复性等指标的核验报告。
目前平台已具备备案管理、贸易核验、风险预警、监管查询、统计分析等五方面功能。
“该平台的上线,大大降低了银行在贸易背景核验方面的成本,不仅便于银行对企业进行背景调查,多个数据库的交叉验证也大幅提升了效率。”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胡波霞举了个例子:“过去查一笔泰国橡胶转卖德国的交易,要发函给5家机构确认,现在平台一键调取,实现‘数据多赋能、企业少奔波’。”
三
今天,在北仑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程的致辞中,一组数字被反复提及:202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1.165%。
这块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核心承载地,正在用“港口+自贸区+保税区”的叠加优势,在全省率先破题。
现场,各离岸贸易业务监管部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公布宁波片区首批具有良好贸易背景的离岸贸易企业11家。一套“组合拳”透露深层意图:通过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壁垒,税务通过平台确认这笔离岸贸易业务真实性,从而为印花税免征提供依据,银行则依托风控模型提前预警异常交易。
“就像给离岸贸易装上了‘北斗导航’。”一位参会企业代表比喻道。
更大的变革已在路上——
平台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对电子提单、合同关键节点“盖戳”存证,即便货物在公海转手数次,物权归属仍清晰可查;
更值得期待的是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的接入——相当于给全球企业发放“数字身份证”,以往耗时数周的境外企业资质核查,未来将得到大幅压缩。
当天的发布会尾声,大屏跳出一组数据:此前,平台试运行的首笔业务,为4月9日宁波冠保仓储有限公司录入的一条5547万元的合同,商品类型为木浆、木片,目前完成核验。
数十公里外,宁波舟山港的巨轮正缓缓靠岸——这一次,货物或许无需在此停留,但贸易的“锚点”,已深深扎入东海之滨。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