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倍道兼进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信息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日期:2025-02-20 11:19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滨海大都市,创新春潮涌。

  仰望苍穹,“宁波造”高端显微镜,正在空间站助力解锁纳米世界;俯瞰大地,宁波“硬科技”,助力深中通道等一系列超级工程;洞察微观,高端芯片用上“宁波产”高纯材料。

  这是历史性突破。

  上月,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波两家单位获批,实现“零的突破”;去年,宁波国家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这是里程碑式跨越。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一;过去这一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800家,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是重大战略工程。

  着眼全局、面向未来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甬江实验室;举全市之力支持推进新型研究型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

  宁波倍道兼进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争”的意识、“拼”的姿态、“实”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一次次“零的突破”,开创一系列“从无到有”,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

  “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时,首次提出宁波“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定位。

  从“短板”到“高地”,宁波何以实现跨越?

  政策加力

  “20%增幅”背后的创新决心

  “突破常规思维,拿出超常举措……加快推动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2023年8月15日上午,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一席话,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会上,一条力度空前的举措,令人振奋:市委明确,财政科技投入每年按不低于20%的增幅支持科技创新。

  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不久,《科技新政15条》发布,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宁波出台高达200亿元的财税支持政策。

  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力争基础研究投入增长30%……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作出部署。

  “宁波是一座创业创新前景非常广阔的城市。”去年11月参加宁波“创投日”启动大会期间,经济学者马光远多次称赞宁波的创新力度和活力。

  空前力度,来自顶层设计、系统重塑——

  构建全面创新发展格局,组建市委人才科技委员会,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研究教科人一体化、新质生产力等重大事项,形成“人才科技委领导部署、科技部门牵头落实、部门协作区县贯通”的运行机制。

  空前力度,来自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宁波市科技创新条例》,全面承接、顶格落实科技强国、创新浙江等新一轮政策;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方案》,形成更具改革导向、绩效导向和更具宁波特色的政策体系。

  向“新”而行的宁波,交出争先进位的“先锋答卷”。

  去年11月,宁波及镇海、鄞州、慈溪分别捧回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2023年,宁波科技进步创新指数的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一。

  平台升级

  两个“零的突破”的历史跨越

  昨日,宁波与浙江大学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名城名校,这一次手握得更紧了。

  积极对接顶级资源、深化顶尖学术机构战略合作,这两年,宁波科技创新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强,“零的突破”“历史首次”成为高频词。

  向上“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月成功获批,实现宁波基础研究类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

  由宁波工程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去年入选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名单。

  向外“借力”,顶级创新资源加速签约落地——

  仅用48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成为全国首个加入的设区市,我市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仅用35天,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打造院地合作标杆典范,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计划,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

  实施部市联动、省市联动专项,带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7项,获省“尖兵”“领雁”项目33项,创历史佳绩。

  向内“提能”,旗舰型科创平台体系建强完善——

  甬江实验室A区启动区投用,已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创新团队,40多名学术带头人均来自世界顶尖学府、一流研发机构或头部企业。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核心区等主体工程结顶,累计签约核心教授92名、招收博士研究生243名。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新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04人,数量居全市首位。月壤产水、“化学剪刀”等前瞻成果引领学科发展。

  企业做强

  “两个第一”看见创新主体力量

  1月20日晚,央视“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盛典”,全国10个“年度案例”发布,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唯一代表,惊艳亮相。

  “二十年坚守,让半导体和新材料‘溅射’出中国制造的光芒。”颁奖词中,评委会如是称赞。

  扎根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以来,江丰电子以创新锻造内“芯”,把被“卡脖子”的短板,打造成了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长板,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近年来,宁波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引擎,大力推进创新主体培优育强,做强企业端科创策源优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

  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深化“诊断+提升”“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科技项目比例超80%。

  重塑科技金融保障体系,推进天使基金扩容至百亿级,新增签约种子直投初创企业100家左右。制定科技创新保险补贴实施细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障服务。

  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创新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专项行动,推进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

  两个“第一”,彰显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势头——

  2024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64家,增速居全省第一,113家企业入围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增量居全省第一。

  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让万千企业迸发出强劲发展活力。

  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宁波科鑫的新型涂层技术助力百年防腐;“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路宝科技的桥梁变位装置成为“核心关节”。

  做强科技创新“核心要素”,让新质新域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去年,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战略新兴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提升至第11位,工业增加值跃升至第5位,外贸进出口额、出口额分别跃居第5位和第4位,均实现高位进位。

  总结“成绩单”,书写“新答卷”。科技征途上,宁波必将大踏步向前。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