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史上最长"还是"史上最强"?"11·11"来了 "双11"变了信息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日期:2024-11-12 11:31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历经“史上最卷‘双11’”“史上最低调‘双11’”后,今年,各大平台不约而同地将大促活动时间延长:抖音率先在10月8日“抢跑”;10月14日拼多多全面开始促销,淘宝天猫开启第一波预售;快手预热阶段从10月16日开始……

  不少媒体称,今年的“双11”是“史上最长的‘双11’”。

  面对一年一次的“双11”促销季,商家、消费者不约而同地表示,“双11”变了。

  平台:竞争焦点开始转移

  “双11”首先是平台间的“抢客大战”。激烈竞争之下,各大平台不仅拉长了活动周期,还普遍加大了补贴力度:

  淘宝天猫预售机制再次回归,推出三轮促销机制;抖音根据服饰、珠宝黄金、彩妆等不同品类,推出品类日;快手设置了筹备期、预热期、开门红、品类日、狂欢日等五个阶段;京东设置有专场期、高潮期和返场期等。

  “平台针对‘如何让更多消费者买单’这一课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虽说跨店满减、单品折扣、平台消费券仍是主要促销手段,但竞争焦点开始转移。”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的“双11”,各平台不约而同地开始注重商家群体,特别是中小商家。

  例如,拼多多陆续发布多项“百亿减免”政策,将所有先用后付订单技术服务费由1%降至0.6%等;淘宝天猫宣布将投入数百亿元资金,推出退货宝服务、零手续费极速回款、百亿补贴佣金全额返还等福利政策。

  “各大平台间的竞争焦点从卷低价,开始转向卷服务、卷生态,更加注重生态构建和服务升级,更加注重平衡商家和消费者双方的体验与权益。”该负责人说。

  今年“双11”还有多个往年没有的亮点:

  “国补”进场,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添薪加柴”,释放更大优惠空间;淘宝开放微信支付,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平台,多个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今年“双11”不仅是“史上最长‘双11’”,也可称为“史上最强‘双11’”。

  商家:低价概念在淡化

  平台方“打得火热”,商家却各有看法。

  宁波九稷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梁已经连续好几天没回家了:“首轮卖快消品,第二轮主打品质好物,如今正是最后的冲刺阶段。能否在11月完成年度目标,就看这两天。”

  对“‘双11’还能不能带动销售额”的问题,蔡梁脱口而出:“当然能!从首轮开始,我们直播间流量就涨了很多,第二轮刚开始,订单量就超过去年‘双11’的量。”

  但销量剧增的背后,是成倍增加的付出。

  “双11”开始前,九稷文化早早研究平台大促规则,筛选主力平台推广,还增加直播频率,捕捉年轻买家对新型文创的需求。蔡梁直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们不走低价路线,更专注于寻找合适的客群,提升产品和服务体验。”

  包括九稷文化在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品牌方及商家眼中,今年“双11”,内容营销是他们更看重的部分。

  一家鞋服品牌电商运营部负责人曾参与过名为“极致低价”的“贴身肉搏战”,虽销量大幅增长,但品牌的销售节奏被打乱了。

  “鞋服的退换率本就比较高,‘价格战’无法帮助我们真正达到消化库存的目的。因此今年,我们调整策略,不再拼价格,而是回归品牌与服务,销量增速虽放缓,但胜在稳。”该负责人说。

  宁波惠尔顿婴童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中心负责人王芳说,今年,惠尔顿的策略不是一味砸资源搞GMV(商品交易总额),而是按照平台节点,安排促销活动、邀请头部大主播带货等“常规动作”。

  消费者:“爽感”慢慢减弱

  经历多个“双11”后,今年,消费者慢慢分化成多种类型:

  部分热衷于囤货的消费者,依旧会参与“双11”各类活动,并一口气下数十单;部分消费者不会关心促销节点,而是在日常需要时购物;还有部分消费者伺机而动,看到令人心动的产品和价格,有选择性地下单。

  大四学生“小银”一直是“双11”的积极参与者,她从10月14日开始下定金,参与了第二波预售,也参加了第三波抢购:“这次主要买了些秋装和护肤品,跟日常价相比,‘双11’的价格还是比较有优势,与舍友一起购买,也不用怕囤多了。例如我今天买的这款沐浴露,比平时便宜了将近10块钱。”

  问及下单情况,“小银”告诉记者,比往年少了些,且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市民蔡女士曾是位“购物狂”,2021年“双11”光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的订单就有55个,但今年“双11”,她理性多了,订单只有10多个。

  她直言,对营销出来的购物“爽感”感到麻木,认为“双11”的新鲜感在减弱。

  “往年,‘双11’攻略帖是最吸引我的内容,但今年,一刷到就习惯性滑走。凑单是件费神的事,蹲点抢购也很耗精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买了一堆‘鸡肋’。”蔡女士说。

  不只是态度转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主播“遥遥”关注到,直播间的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例如购买四件套时,越来越多消费者不仅会对比价格,还会更细致地了解面料材质、印花工艺、是否亲肤等,运费险等售后相关问题常会出现。”

  专家:“品质直播”正在崛起

  今年“双11”种种变化背后,反映了何种趋势?

  宁波市电子商务促进会秘书长蔡朝晖认为,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电商市场不断成熟的趋势。

  “如今多个平台平分秋色,且各有差异,商家在竞争中慢慢找寻更适合的前行道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双11’进入转折期,开始从价格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蔡朝晖说。

  在他看来,“双11”存续十余年,已经完成消费习惯培养的任务,未来也许还会存在,但很有可能变成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间点,尤其在今年,高退货率的现象已经开始让“双11”变得“虚有其表”。

  “‘价格战’不可持续,但低价依旧是维持‘双11’热度的重要手段。在低价基础上,这类大促活动应该更加注重体验与品质。”博洋研究院宏观分析师蔡竣帆说。

  例如在直播领域,今年以来,直播电商大主播“翻车”的情况屡见不鲜。蔡竣帆认为,直播电商行业在发展,消费者越来越清醒,品牌对网红与流量开始祛魅,强调质量和信任的“品质直播”正在崛起。

  延伸至整个电商领域,形成更良性的电商生态,至关重要。

  营销领域专家刘先生表示,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品牌与商家,仍需以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和更加创新的营销手段,创造品质增量,“‘双11’不仅是一场购物狂欢,更应该成为电商行业自我革新的契机”。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