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日期:2023-04-21 15:51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总体要求:2023年,全市商务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目标,以提振内需和扩大开放为主线,以“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和“双促双旺”促消费稳增长专项行动为抓手,以“两区”“两城”建设为引擎,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打造更多具有商务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加快推动商务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两个先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坚实的商务保障。

  工作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9%,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6%,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4%;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对外贸易进出口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同比增长2%,对外贸易出口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同比增长3%;数字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0%;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3%;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保持全省占比;中东欧商品进口额增长25%以上;运输相关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备案境外中方投资额20亿美元。

  一、实施重大战略谋深做实专项行动

  1.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新春第一会”精神,推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开展硬核力量、大宗商品自由贸易、外贸强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十大提升行动,构建更强辐射大枢纽、更高质量大经贸、更高能级大平台、更深融合大交流、更优营商大环境的大开放格局。衔接省市“一办三组三专班”体系,牵头组建开放提升专题组和“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专班。建立“1+X”开放政策体系,推出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举措,适时推动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大会,擦亮“中国开放看浙江、浙江开放看宁波”的金名片。

  2.实施“双促双旺”促消费稳增长行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开展“双促双旺”促消费稳增长行动,推进十大消费提升行动,开展百场促消费活动,通过大力发展节庆经济、会展经济、夜间经济、休闲旅游、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等,统筹城乡一体、内外一体、生活与服务一体、制造与贸易一体,努力形成“市民促消费、企业促销售、城乡旺人气、生产旺市场”的大消费新格局。

  3.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国家试点,出台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工作方案,全年新增内销规模突破800亿元,省级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8个、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70家。实施国内市场拓展行动,鼓励企业通过进电商平台、进大型超市、进特色街区、进夜市、进展会、进政府采购目录等渠道拓展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培育提升一批“新国货”。支持规模企业自建内外贸一体化数字平台。

  4.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聚焦直播电商式“共富工坊”建设,建设多种形式电商服务中心和乡村直播间。通过“数商兴农”行动,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支持电商专业村、专业镇提升改造。围绕开放平台共建缩小区域差距,加快推进慈溪经开区与常山经开区、鄞州经开区与衢江经开区等合作共建,有效推进“产业飞地”建设。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动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平台。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和协同开放。

  5.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行动,持续完善数字商务底座,推动体系架构迭代升级。加强系统集成,谋划“商务大脑”建设,迭代升级“数智菜篮子”“单用途预付卡治理”“数字自贸区”等具有商务辨识度重点应用场景建设,推出更多管用好用实用的重大应用。加快梳理商务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中的成果,进一步凝练成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二、实施扩内需促消费专项行动

  6.提振消费新氛围。持续发放消费券,推广数字人民币消费券,优化消费券发放使用流程机制,更好激发消费热情、撬动实体消费。办好宁波购物节、金秋购物节等系列特色主题购物活动,推进“2023年网上年货节”等各类展销活动,谋划开展“1+2+3+10”活力商圈系列迎新活动,打响宁波消费品牌。研究出台新一轮更大力度促消费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绿色家电、绿色家装等商品消费。发布新版消费地图,开展十大消费地标评选。

  7.培育直播电商新业态。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经济,招引全国头部直播平台、MCN机构、直播企业、品牌企业,打造千亿规模直播电商产业核心集聚区。推动“直播+”多场景融合应用,扩大优质本地产品直播营销,促进直播业务本地结算。支持“商业+文化”“商业+运动”等系列业态融合发展,打造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持续深化农村电商,打造一批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样板案例,利用直播电商方式销售本地农产品,扩大慈城年糕、象山“红美人”等地方特色品牌知名度。

  8.激发消费新供给。做强首店经济,引进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做响品牌经济,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研究出台新一轮老字号扶持政策,促进老字号品牌集聚带动、抱团发展。提振餐饮消费,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持续开展“百县千碗”等系列活动。鼓励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发展“互联网+回收”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建绿色商场。支持家政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未来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

  三、实施流通体系提档升级专项行动

  9.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抓住亚运契机,完善“2815”商业体系,高品质打造泛三江口、东部新城2大市级商圈,布局建设一批国际消费街区。构建“1+3+29”步行街体系,深化老外滩全国示范步行街和省级高品质步行街示范引领。持续开展智慧商圈创建提升行动,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智慧商圈。加快跨境电商新零售业态创新探索,综合运用多场景叠加模式,设立消费体验中心。创新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地摊经济、“后备箱”经济规范发展,筹划推出百场夜主题促消费活动,激活夜消费潜力。

  10.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区(县、市)开展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建设申报,推进江北、镇海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县城商贸综合体、乡镇商贸综合体和乡村便利店,谋划拟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办法。实施商贸流通企业“下沉”行动,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乡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

  11.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立足国家级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谋划出台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支持办法。持续推动连锁、生鲜等便民商业设施以及家政、文化、养老、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进社区,全年新增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0个。

  12.深化供应链协同创新与应用。全面深化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推广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经验。培育一批工贸类、平台类、服务类等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鼓励示范企业搭建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集交易、融资、结算、物流配送、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四、实施外贸保稳提质专项行动

  13.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全力支持企业海外抢单,推进实施“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促招引行动,组织发动赴境外拓市场团组超100个、企业超100家、出境人员超1万人,促成外贸订单100亿美元。全面启动局机关出访活动,赴境外抢订单、拓市场、促合作。迭代升级涉外商务人员出入境指南,促进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打通对俄出口大通道,拓展与RCEP成员国的经贸合作,用足用好原产地规则扩大进出口,增加RCEP成员国展会占比。加快境外展销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欧美市场设立海外仓、独立站,拓展传统市场份额。巩固深化已有的“海外代参展”“自办展”和“常年展”等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参展”、境内境外“融合参展”等方式持续拓市场。

  14.推动外贸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开展加快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零售终端、售后服务中心等布局营销网络布局建设。推动外综服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外综服”向“跨综服”转型。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更多企业由贴牌向品牌出海转变。高质量建设19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申报新一批基地。加大新型离岸贸易市场主体培育,进一步优化扩容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加快实现联合国采购业务零的突破。积极争取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

  15.扩大进口规模。做大做强消费品、机电产品、新能源、再生资源、木制品、橡胶等六大类重点商品进口。持续加大招商引贸,充分发挥市进口和内贸专班作用,进一步整合局机关工作力量,加快梳理形成新一轮招引目标清单,强化走访企业和一对一服务,积极招引央企贸易公司、财务公司,针对性开展市外平台型等贸易企业招引。深化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省级重点进口平台等进口载体建设,聚焦农产品、矿石、油气等重点领域,设立交割中心、交易中心、集散中心。推动汽车平行进口试点高质量发展。精心组织参加第六届进博会,办好系列进口促进活动。

  16.抓好政策落地见效。用好国家和省级系列稳外贸政策,做好系列政策宣传。出台新一轮《外贸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和《外贸实力效益工程(2023-2025年)实施方案》,强化对全市龙头外贸企业培育、扩大进口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撬动,鼓励我市外贸企业在市外分支机构的订单回流,培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集货模式跨境出口。加大政策性外贸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出口信保等金融工具作用。

  五、实施数字贸易创新发展专项行动

  17.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加快落实我市发展数字贸易实施方案,推动在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培育数字贸易应用场景。加快引育数字内容、数字技术等数字贸易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服务”新业态。以高新区软件园为核心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争取国家数字服务出口政策优先落地。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18.推动跨境电商突破发展。继续做大做强网购保税进口业务,大力发展“跨境保税仓+直播”,探索“保税分装+跨境电商”等业务模式创新,争取落地试点。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鼓励开展“外综服平台+跨境电商”出口模式创新。招引培育“链主型”“平台型”“领军型”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强化跨境电商品牌出海。加快推进“两仓一站”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前置仓与海外仓“双仓联动”发展。精心筹办好跨境电商发展大会、出口跨境电商博览会等重点展会。

  19.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众包众创、平台分包等新模式,统筹推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引导“大优强”企业向“制造+服务”融合发展。立足数字服务、软件研发、文化创意等优势和特色,加强服务贸易特色园区培育,争创一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发挥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优势,积极推动保税物流、保税维修、国际结算、跨境租赁等新兴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参加进博会、服贸会等重点展会,打响“宁波服务”品牌。

  六、实施示范区创新引领专项行动

  20.精心筹备第三届中东欧博览会。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外共办机制,拓展参会国别和国际组织参与,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经济部门、投资贸易促进机构和国家级商协会的共商共办。积极争取国家领导人参会,正式启用国际会议中心承办各项活动。进一步提升展会成效,力争3000家展商参展、10000名采购商参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提升配套活动服务功能,争取长三角各城市及全国更多省市在博览会期间举办配套活动。办好常年展、云上展,提升博览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常年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贸对接活动。

  21.持续扩大中东欧商品进口。聚焦源头采购组织化,加快推进波兰农批市场项目,积极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走出去整合农产品源头资源,形成采购、集散、销售于一体的进口服务平台。培育扩大进口商品品类,有序实施非准入商品在宁波市场先行先试、限额销售,鼓励企业赴境外产销地摸排当地供应商和供给体系,建立和完善可贸易商品和供应商数据库,争取可贸易商品的中国市场代理权。优化各类平台服务,推动中东欧商品进口独立站、电商平台“国家馆”、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等各类服务平台健康发展,深入开展中东欧商品“六进”工程。进一步拓宽中东欧商品内销渠道,加快推动中东欧特色商品常年馆、中东欧品质生活馆建设。

  22.打造双向投资和产业合作示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宁波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开展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经营活动,构建全球采购、研发、制造和营销网络。引导宁波企业参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中东欧地区工程承包规模。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园区合作,支持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引进中东欧国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打造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条。继续认定并培育一批中东欧境外经贸合作园,为企业赴中东欧国家投资提供专业服务。

  七、实施枢纽自贸区提速增效专项行动

  23.全力推动改革任务实施。制定实施十大开放攻坚清单,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十大任务落地生效。制定印发宁波片区2023年工作要点,对标省考核评价项目内容,通过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实施“挂图作战、定期销号”。开展季度片区建设成效评估通报,将片区建设绩效与全市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挂钩,营造全域创新争先浓厚氛围。

  24.加快推动制度创新。加大在油气等大宗商品、新型国际贸易、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改革创新,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和实质性的改革突破。积极探索铜精矿保税混矿、油气产品和液体化工品保税与内贸货物“同罐共储”等作业模式,加快争取启运港退税、国家储备原油借还动用等业务试点,形成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25.统筹推进枢纽自贸区建设。对照“枢纽自贸区”行动方案,加快落实“枢纽自贸区”重大项目和主要任务清单。以“四港联动”为基础,持续深化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数字能源贸易平台,推进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能源贸易中心和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深化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高国际贸易投资结算便利化水平。

  26.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做大做强数字能源贸易平台,推进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能源贸易中心和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持续加大项目谋划、招引、建设力度,围绕航运物流、跨境贸易、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等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宁波舟山港储运基础设施、百地年200万方丙烷地下洞库、梅山国际供应链创新服务平台、亚马逊海外购前置保税仓、荣芯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强化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流程优化和要素保障,全方位协同加速重大项目推进。

  八、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升级专项行动

  27.持续推动开发区扩量提能。深化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开发区在全国全省争先进位。积极拓展保税展示交易、保税检测维修等新业态,强化综保区区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建设,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争创省级示范园区。深化开发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发布全市开发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报告。推动中意(宁波)生态园、中捷(宁波)产业园特色发展,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推进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争创省级美丽园区示范园区。

  28.强化国际产业合作。以RCEP实施为契机,培育一批有国际话语权的本土跨国企业。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强化园区服务和承载功能,有重点、分层次推动省级和市级境外经贸园区整合提升。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国际竞争力,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承揽向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服务模式转变,带动成套装备、设备出口。充分发挥甬企“走出去”服务联盟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和金融信保等精准服务。

  29.加快推进商务领域产业发展。建立招商引资工作体系,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谋划商务领域重大产业项目,梳理重点招引目标企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和参加商务领域招商活动,协助推进数字化招商平台建设,协助组建行业专家库,积极推进项目落户,确保完成年度招引任务,合力推进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九、实施商务安全护航提升专项行动

  30.完善“菜篮子”应急保供体系。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重要时点“菜篮子”供应稳定充足。加强菜篮子保供应基地建设,提高本地农产品自给率。继续组织高温季节生猪调入和夏秋淡季青菜种植,保障高温季节猪肉和蔬菜供应。落实“菜篮子”商品应急储备,强化储备落实情况检查,确保数量足额、质量安全。加强“菜篮子”日常供应监测预警,强化分析研判,及时妥善处置应对。

  31.防范开放安全风险。深入做好经贸摩擦应对,全方位落实企业外经贸合规体系建设,强化贸易摩擦大案要案应对,完善对外贸易预警体系建设。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要求,严格项目备案管理,引导企业暂缓在中高风险地区开展投资合作,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密切关注新冠疫情、国际局势、自然灾害影响等风险,加强综合应对,稳定企业经营。

  32.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有关安全发展和安全生产责任规定要求,做好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段行业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商务领域平安督查工作,持续抓好“平安商场”“平安加油站”创建工作。完善商务监管模式,抓好成品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行业领域监管。

  33.提升商务法治化水平。积极开展商务立法调研论证,加快推进《宁波市家政服务条例》等保障民生领域重要立法进程。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商务政策合法性审查及公平竞争审查,抓实重大合同法制审核,切实防范合同风险。完善法律顾问管理制度,开展涉企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商务普法工作信息、涉企法律法规和商务重大决策宣传,通过“以案释法”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十、实施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34.全面加强党的政治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认真执行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培育一批党建品牌。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35.深入推进清廉商务建设。全面落实落细市委巡察整改措施,以落实整改工作为契机,加快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严格落实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五张责任清单”,健全内部监督体系。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深化“清廉机关”建设,巩固“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成果,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培训,强化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36.持续提升商务服务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和省“8+4”政策体系,抓实抓好市提信心扩需求增动能“72条”政策落地生效,便捷高效兑现政策,确保政策快速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完善局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体系,解决一批群众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的问题。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推进商务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37.打造现代化商务铁军队伍。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着力推进干部队伍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加强干部队伍培养,用好用足教育培训、工作交流等平台,有序推进机关干部交流轮岗、基层挂职。深入开展青年干部“四知四行”培育工程,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全过程教育管理闭环。深入建设和谐商务,继续抓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机关、民主评议机关创建评比等工作。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