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商务工作总结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日期:2022-03-31 14:06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统筹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发挥“两区”主平台主阵地主引擎作用,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引资促消费保供应”,商务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21年全市商务经济运行情况
(一)货物贸易再创新高。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11926.1亿元、7624.3亿元、4301.8亿元,同比增长21.6%、19%、26.3%,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05%、3.51%、2.48%。进出口规模首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六个、全省第一个破万亿元城市。
(二)招商引资增长强劲。全年实际外资32.7亿美元,增长32.7%,高于全国全省12.5、16.5个百分点,规模居全省第二。国内招商引资实到资金1798.3亿元,增长14.3%。
(三)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全年社零4649.1亿元,增长9.7%。商品销售额46522.7亿元,增长30.6%,其中批发业、零售业42882.6亿元、3640.1亿元,增长31.5%、21.5%,高于全省3.6、4.5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425.5亿元,增长35%,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2814.2亿元,增长12%,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四)跨境电商走在前列。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786.1亿元,增长20.1%。其中,进口单量1.2亿票,货值258.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进口货值累计突破千亿城市。
(五)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1401.9亿元、947亿元、454.9亿元,增长36.8%、37.9%、34.6%。
(六)对外投资有序发展。全年备案境外企业和机构186家,备案(核准)中方投资额24.3亿美元,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8.8亿美元,增长6.2%。
二、2021年全市商务重点工作情况
一是两区建设实现新突破。高规格召开“两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开放型经济推进会,出台“1+N”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汇编。高水平办好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贺信,累计采购意向成交107.8亿元,比上届增长439%。高质量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组建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搭建中东欧商品独立站,提升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中东欧特色商品常年馆等平台,宁波与中东欧国家进口76.8亿元,增长146.2%,高于全国127.9个百分点。高标准建设自贸区宁波片区,35项制度创新成果率先落地,工业社区集成服务模式等10项被评为全国首创,在浙江自贸区扩区一周年建设成效评估中综合评分位居前列。枢纽自贸区地位提升,宁波舟山首次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十;油气自贸区成效显著,数字能源及大宗商品产业平台、66云链石化供应链数字化平台落地;数字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谋划搭建 “数买通”等应用平台,建成全省首家进口商品展示直播中心。
二是消费市场激发新动能。“两城”建设深入推进,获批2个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和1个示范智慧商圈,“泛三江口”商圈、东部新城商圈两个市级商圈基本形成,天一广场与和义大道商圈年营业额首破100亿元,阪急百货年营业额达到40亿元。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试点建设稳步推进,中东欧青年创投中心、北欧创意中心等项目落户。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经济,培育40家“绿色直播间”,宁波(前洋)直播中心正式运营,直播电商渗透率达到20%。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签约引进首店221家。实施“十百万”消费促进活动,累计开展800多场消费促进活动,带动消费超100亿元。优化提升社区商业,建成市级一刻钟商贸便民服务圈33个,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完善商贸流通体系,获批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出台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举措,15家企业评为全省首批“领跑者”企业。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立法工作,城镇居民小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覆盖率居全省前列。
三是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推动贸易产业融合发展,谋划搭建“生产贸易数字一体化监测服务平台”。加快“两仓一站”外贸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有海外仓217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分别约占全国的1/9和1/6。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出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支持举措,服务外包总额和离岸服务外包额跃居全国前十。获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试点,收支总额131.9亿美元,增长79%,居全国城市第三位。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新增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浙江出口名牌”83个、“浙江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16个。积极做好RCEP实施准备工作,培训外贸企业1万余家。推进二手车出口试点,全年出口二手车549台。积极参与第四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采购额33.8亿美元,增长21%,居全国交易团第五位。
四是招商引资展现新风貌。完善外资督查考核体系,实施“月通报、季督察、年评价”制度。着力招大引强,新增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新设9个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深化推进“增资扩产”,推动QFLP落地流程标准化,德悦高鹏、源星欣元等4个项目落地。推动利用外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服务业实际外资占比达到66%。建立健全大招商统筹机制,延续出台《宁波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等政策。
五是开放平台呈现新格局。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将全市各类开发区整合为3个市级开发平台和17个区县(市)开发平台。加快推进宁波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和慈溪出口加工区优化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推进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全市9家开发区入围全省试点园区,3家被评为示范园区。推进开发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宁波石化开发区和宁波经开区亩均税收分别位居全省前两位(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分别为133.8、33.9万元/亩)。全市3家开发区被评为“浙江省美丽园区示范园区”。
六是改革创新开创新局面。扎实抓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列入首批全国试点,石化开发区与丽水经开区、慈溪经开区与常山经开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深化数字化改革,中东欧数买通、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应用场景稳步推进。共同唱好杭甬“双城记”,中东欧博览会首次设置“双城记”专题展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牵头成立长三角跨境电商联盟,宁波片区与芜湖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9家企业入围全省跨国公司50强,“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行50列。
七是市场保供取得新成效。激活市物资保障二组工作专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全市合力支持镇海、北仑等地防疫保供。全市生活必需品货足价稳,成品粮库存8.2万吨,可保障117天;食用油2.1万吨,可保障47天;食用盐3500吨,可保障62天;生猪活体应急储备3万头,冻猪肉储备6000吨,可保障12天以上;蔬菜应急储备5000吨,豆制品储备600吨。建立应急保供体系,完善“商贸集团等批发企业—三江超市等零售企业-小6买菜等电商平台”三层运输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全员覆盖。推进“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出台“菜篮子”商品保障应急预案,做好节假日、蔬菜淡季、极端天气应急保供工作。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新巩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获评党史学习教育全市优秀单位。开展“三为”专题实践活动,“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甬贸贷”等案例入选省市“三为”典型案例。高标准推进中央省委巡视整改,严格落实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时间清单、责任清单等“四张清单”。持续优化“三服务”长效机制,建立14个基层支部联系点和43个企业联系服务点,破解“急难愁盼”问题989个。全力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牵头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工作,连续三个季度位列全省测评第一。荣获全省商务综合绩效评价第一名,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等8项工作获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