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1.第8期)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日期:2021-02-22 08:27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1.人民日报:RCEP是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新契机

时间:2021-02-05

(原标题: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新契机)

世界各国需要重新认识到,通过促进开发援助、贸易和投资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重要。RCEP的实施,也将对完善国际经济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去年11月,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给寒冬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一股暖流。RCEP的签署对日中两国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促进东亚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产生积极效果。

日本是内需市场狭小的外向型经济体。从某种意义上讲,RCEP也意味着日本与中韩两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比较高。协定生效后,随着关税的降低或取消,两国贸易额将进一步提升。

日本正计划增加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对外投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日中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RCEP有助于促进日中两国携手对第三国进行投资,这不仅对日中两国有利,而且对投资对象国大有裨益。预计今后在科学技术、财政金融、医疗、环境、旅游等领域,日本、中国以及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加强。

RCEP有助于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建立有效稳定的供应链,帮助各国更好地进行生产分配和产业布局,对推动经济全球化有重要作用。有专家预测,协定生效后,成员国的贸易未来十年将大幅增加,区域经济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未来,亚太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得到加强,有助于推动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

RCEP包含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交易、中小企业、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以及政府采购等各方面内容。考虑到RCEP在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水平上显著高于原有自贸协定,尤其是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该协定有望为区域内商务合作提供更加广阔机遇。与此同时,RCEP还将进一步提高共建“一带一路”的潜力,连接东西南北,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RCEP成员国共同承诺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壁垒,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8年的数据,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9%,这个比重未来还在进一步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逐步缩小。

世界各国需要重新认识到,通过促进开发援助、贸易和投资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重要。RCEP的成功签署,开创了世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新契机。RCEP的实施,也将对完善国际经济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为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教授 梶田幸雄)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预见2021:中国企业国际化十大趋势

2021-02-04 13:03:49 中国贸易报

编者按 经过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中国企业在2021年将呈现哪些国际化新趋势?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贸易报》邀请了美国罗威尔麻省大学创新创业副教授孙黎、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商业学副教授李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路江涌三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头脑风暴,列出50多条可能的趋势,然后相互讨论压缩成26条重点方向,随后在海内外国际商务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人员、财经媒体人中进行了调查,并基于调查所得数据,利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分析归纳出十条专家最为认同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 K型复苏

疫情后经济将呈现出K型复苏的趋势,疫情防控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家将加快复苏,而一些疫情防控不力的国家会缓慢复苏。这种K型趋势其实已经在去年各国吸引海外投资的金额上体现出来了:东亚吸引了全球所有外国投资的三分之一,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份额,创下了新纪录。而欧盟则下降了71%,即使是疫情控制较好的德国也下降了61%。而中国更是继续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四十年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增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在经济K型复苏的2021年,中国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在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在双循环中与东盟这个6.5亿人口、3万亿美元的大经济体连接更加紧密。

趋势二:“一带一路”优先

已故著名国际商务学者鲁格曼(Rugman)二十多年前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时便有洞见地指出了所谓的全球化言过其实。他在《全球化的终结》这本书中用财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销售和投资的数据说明,真正能做到全球化经营的企业是极少数,大部分大型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业务集中在企业母国所在的区域。究其原因,是跨区域产生的额外交易成本限制了企业的跨国经营。无独有偶,著名国际战略学者杰梅沃特(Ghemawat)在同期分析指出,国与国(地理、经济、制度、文化等)距离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与其说是全球化,不如说是“半全球化”更接近现实。对中国跨国公司来说,亚洲国家处在接近母国的区域,在地理、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距离相对较近,而且由于历史的渊源,这些地区华裔工商业势力比较强,通过族裔的纽带开展经贸相对便利。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企加大对亚洲国家的投资与并购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指导对外关系的核心,当在西方发达国家拓展市场受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入和合作。

趋势三: 非市场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加重了很多国家的社会结构性裂痕,疫情后的复苏又可能进一步放大一些国家存在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加剧社会撕裂,使复苏在各国间变得极不平衡。同时,疫情让国家的权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一些国家间可能会出现地缘政治冲突,也可能会围绕某些资源展开争夺,这使得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各国的外交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例如最近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多款网络应用。加上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会迫使其他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这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与运营中将更加注重各类非市场问题,尤其是防范政治风险和各类合规问题。对此,企业需要加深与各利益关联方的沟通、协调,也需要更多地运用国际法律工具。

趋势四: 招贤纳士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人才的流动,也让多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多层面的矛盾更为突出。这不仅对旅居海外的华人生活和就业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与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人才供给结构和关系。统计表明,2020年回国求职的海外华人同比大幅增长,其中不乏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突出成就的杰出代表。在全球局势不稳定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间的商品流通、资本流动和技术合作受到一定限制,海外人才回流能够给中国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带来新动力,能够部分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回流的海外人才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推进新型国际化进程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在更多国际关系维度获得关键能力。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聘请海外专才,例如比亚迪从奥迪、宝马等挖角多名国际设计师,艾格基于中国元素打造出Dragon Face设计语言,让比亚迪车型具备了独特的颜值。在本地化驱动下,中国企业在海外也聘请了大量专业人才。

趋势五:数字创新

数字化环境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国际化生存的新环境。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技术蓬勃发展给企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带来了全新的可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正深刻改变配置着全球资源的策略。中国在数字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领先的比较优势与重大发展机遇。大量数字化平台型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国际创业格局呈现出新特性。同时,以数字创新驱动的国际化也面临挑战。数字化虚拟社会拓展了个体的自我身份,满足了人们展示自我、获取归属感、减少无聊感等需求,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不同的海外市场,文化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会带来多元的市场反馈。这要求企业对不同种类的组织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给予相应的重视。近年来“科技向善”等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企业国际创业的发展趋势,除了关注企业创新的经济类指标外,也需要关注其国际社会影响,包括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视、对社交压力的缓解以及数字平台的监管等问题。

趋势六:无形资产

新年伊始,苹果供应链上的中国公司立迅精密被美国同行起诉。立迅精密被指控在电气连接器和保持架及组件和下游产品侵犯对方专利权,遭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这提醒中国企业,随着中国企业近年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快速地攀升,就必须重视无形资产、IP的价值,在专利上需要提前布局。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组建知识产权部门,聘请专业人员,积极申请、购买知识产权,对各种无形资产、IP进行保护和运维。近年来,中国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的法治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例如ICT产业(包括半导体、通信设备、电脑软硬件、电子和电气产品零部件等等)、医疗保健、汽车产业等产业。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国内国际专利的申请量也大幅增长,由于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与运营,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也将得到释放。

趋势七:国际标准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共识。中国企业以前在出口贸易中,往往依靠残酷的价格战来站稳脚跟。随着海尔、华为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大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话语权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中小企业中的“隐形冠军”也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逐步掌握技术走向的控制权。例如格力电器董明珠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冷和空气调节技术委员会制冷压缩机的实验和评定分委会主席;再如,华为的IP运营经验也表明,掌控了标准,还可以提高标准必要专利的谈判价值,可以与跨国公司在专利互相授权中掌握主动权。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还可以增强与国际各类组织、相关政府机构、同行企业、学术机构的沟通、谈判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软实力。

趋势八:互利共赢

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取得高速成长,但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愈加严峻和复杂。特别是在近年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中国跨国公司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业务时,在投资、技术合作、环境保护、员工关系、隐私管理等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合规要求,并时常面临着歧视性对待。同时,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也被部分政治势力和媒体污蔑为“新殖民主义”。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的办法就是在东道国耐心扎根,进一步深化本地化,深入理解当地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与其建立长期互利关系,运用“天下”的思维,为东道国的社会福祉和全球稳定增长作出贡献。

趋势九:全球风控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规模的增长及其全球地位的变化,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更多方面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企业面临卫生防疫、国际关系和产业链条等多方面的业务连续性挑战。虽然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常年在业务连续性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投入,但由于面临多个维度的冲击,业务连续性和风险管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相比较而言,更多的中国企业由于国际化经验不足,当遇到外国政府禁令、市场价格巨变、国际物流不畅等问题时,往往会面临巨大的业务不连续性冲击。经历了这一轮国际营商环境的多维度变化,中国企业将在建立全球危机指挥系统、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和提升业务连续性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高国际经营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趋势十:环境治理

随着更多的国家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使贸易与碳排放联系在一起。各国纷纷降低与碳排放问题相关产品的关税,简化绿色服务贸易流程,中国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碳排放目标。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时指出:“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亟待加强。加大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也要顺应这个趋势,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方面下足功夫。

编后:虽然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这几年在数字上有所下降,但其他数字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在增强,国际化的方式也在多样化,例如在海外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国际授权量一直在上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电子电路设计外包、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等业务快速健康发展;数字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增强;领英的大数据也表明中国跨国公司对海外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在这次专家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专家并不认可某些趋势,例如在“制造业国际跨国公司继续撤出中国,转投其他国家”;“中国企业科技发展更强调自主可控,加速与西方科技生态的分离”等方面有一定分歧。这也表明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并非全面乐观。在此,我们祝福中国企业在2021年的国际化征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报

3.儿童玩具出口欧盟要注意什么,请看这里!

2021-02-09 10:52:50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贸易概况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儿童玩具出口贸易总额为334.86亿美元,同比2019年增长7.5%。欧盟是中国儿童玩具产品出口第二大市场。近20年来,中国出口欧盟儿童玩具产品的贸易总额呈总体上升趋势。

#通报情况

2020年,欧盟RAPEX通报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消费品1097批次,其中,被通报最多的是儿童玩具产品,共通报476批次(包括中国台湾1批次,中国香港2批次),占比43.12%。

通过对2018-2020年度欧盟RAPEX通报中国儿童玩具产品可以发现,近三年来,中国儿童玩具产品在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通报数量及频次趋于稳定。

这些被通报产品面临着欧盟多项处置措施,2020年欧盟市场监管机构针对中国不合规儿童玩具产品采取“产品退出市场”、“从消费者处召回产品”和“销毁产品”的措施,出口企业通常会承担不小的经济损失。

#通报案例及原因分析

2020年欧盟召回(扣留)中国儿童玩具产品的原因主要涉及化学安全性、机械物理安全性、燃烧安全性等方面,有些产品甚至会同时面临多项不合格通报。

化学安全性危害

化学危险案例:2020年第22周捷克通报的厨师造型塑料娃娃玩具(通报号A12/00810/20)。该玩具化学安全不合格,玩具含有DEH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20%,可能损害儿童的健康,可能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产品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

塑料玩具和毛绒玩具中塑料部件的DEHP、DBP、DINP和DIBP等邻苯二甲酸酯限值严重超标,可能危害婴童的生殖系统。近年来,欧盟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限制呈持续加严趋势,欧盟REACH法规将邻苯二甲酸酯的限制数量由原来的三种扩大至四种(增加DIBP),限制加严至小于0.1%(单项或者总和),并扩大其管控范围。

海关提醒相关企业:制造商在采购塑料材料时,应重点关注非橡胶类的软体塑料,比如PVC及其改性体。

机械物理安全性危害

机械物理危险案例:

2020年第22周塞浦路斯通报的模拟驾驶方向盘玩具(通报号A12/00806/20)。该玩具很容易折断导致小部件脱落,小孩子可能把小部件放进嘴里导致窒息。该产品不符合玩具安全指令和相关欧洲标准EN 71-1的要求。

机械物理缺陷可能造成儿童窒息、勒毙、外伤、听力受损和视力受损等危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部件仍是造成机械物理危害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欧盟持续加强对小部件的重视程度。

海关提醒相关企业: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应避免使用小部件。必须使用时,应注意可拆卸部件的尺寸,内部含有小零件的产品外壳应牢固可靠。塑料制品模具应避免棱角边缘设计,提高模具精度,避免硬质塑料样品出现毛刺制。

燃烧安全性危害

燃烧安全案例:

2020年第12周匈牙利通报的填充玩具(通报号A12 / 00442/20)。该产品易燃,不符合《玩具安全指令》和相关欧洲标准EN 71-1和EN 71-2的要求。

燃烧安全性案例虽然相对少,但危害巨大。儿童在用玩具产品时不可能完全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易燃材料、材料阻燃性不足,以及电动玩具中的用电元器件过热等,都会增加儿童玩具燃烧风险。

海关提醒相关企业:表面使用有机涂料或颜料的化妆服饰和化妆舞会面具应特别注意所有材料的阻燃性。电动玩具带电元器件必须符合温升测试标准方能用于产品。

#玩具安全法规标准体系

/法规与指令/

玩具产品合格与否,法规与指令为第一层级,他们不涉及技术细节,只包含“基本安全要求”,成员国按照指令要求,将欧盟指令转化为国内法律/法规。

欧盟玩具安全最直接的指令是2009/48/EC,它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实施。它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玩具的概念和范围、经济从业者的责任、技术文件,符合性声明,安全评估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新的技术要求。该指令是欧盟关于玩具安全的专门法,所有进入欧盟的玩具首先要满足该指令。进入欧盟的玩具产品除了满足该指令外,还需满足其他相关指令,比如欧盟通用产品安全指令,化学品注册、评估与许可规则(REACH),电池兼容指令,包装和包装废物指令等。

/协调标准/

为指令的基本要求提供技术规范的欧洲标准被称为协调标准,是在欧洲委员会一致通过的基础上由标准化组织批准的。它是满足指令基本要求的“快速通道”,复合协调标准的产品即可在欧盟市场流通,一般来说实施协调标准是自愿的。欧盟制定的主要玩具协调标准是EN 71系列标准,它主要包括玩具的机械与物理性能、燃烧性能、特定元素迁移、有机化合物限量、玩具电器安全、EMC性能、特殊玩具、标识等内容。

宁波海关提醒: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玩具适用人群、功能用途确认适用的标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设计缺陷。产品出厂前,也需要按照标准内容对成品进行品质检验。对于出口欧盟的玩具制造企业,品质管理者获得并理解这些标准至关重要。

#玩具产品合格评定流程

合格评定程度是检验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影响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欧盟规定,凡是新方法指令所覆盖的涉及安全、卫生、健康及环境保护等产品,都必须通过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并加施CE标志后方能进入欧盟市场,否则,将一律不予进口。

CE标志是一种管理产品使其符合相关指令要求的标志制度。它是目前欧盟实施市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说明的是,CE标志不是由某一认证机构或政府管理机构颁发的,而是由制造商或其代理商自己加施在产品上的。它只代表一种声明,告诉消费者,该产品符合欧盟相关法规的要求,并已完成了必要的合格评定程序。

玩具制造商有两种途径完成合格评定程序。第一种模式A——内部生产控制方式。由制造商自行验证并加贴CE标志,但必须提交测试报告等验证文件。第二种模式B——EC型式试验。这类玩具产品应由欧盟的第三方指定机构(NB实验室)进行型式试验,出具EC型式试验证书,制造商再根据EC型式试验证书进行型式合格声明,加贴CE证书。

那么,怎么判断产品适用哪种模式呢?这里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归类:如果您的产品能完全由相关协调标准(如EN 71、IEC 62115等)涵盖,则采用模式A。绝大部分玩具适用本模式。如果您的产品全部或部分不能由相关协调标注覆盖的玩具,或者您对产品是否符合安全指令无足够把握,则采用模式B。非常小类别的玩具适用本模式。对于是否需要第三方实验室测试报告,模式A只需要到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检测即可,如果自身实验室有能力,也是可以的;模式B只能到欧盟认可的NB实验室进行型式试验检测。

信息来源: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2021.2.18.转载自商务部网站

4.国内鞋靴产销下降,海外零售市场萧条,鞋靴企业应如何应对?

2021-02-07 13:04:5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一、国内地方企业政策扶持,海外贸易保护加剧

国内政策方面,以制鞋业为支柱产业的莆田推出鞋业转型升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本地制鞋企业渡难关,该政策的落地也将提振制鞋企业走出困境的信心。国际方面,随着疫情导致的全球贸易形势的恶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秘鲁对华鞋类产品启动反倾销情势变迁复审立案调查,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相关鞋类产品的出口。阿根廷启动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复查,涉及海关代码较多。越南和英国政府正式签署《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凭借该协定,越南出口英国将比中国、印度和其他东盟国家等强大竞争对手更具竞争优势。英国也是我国鞋类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我国鞋类出口英国或受影响。

二、国内鞋靴产销量下降,海外零售市场萧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中国皮革鞋靴累计产量为32.1亿双,同比下降15.42%。从销售市场看,2020年1-11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类值累计值同比下降7.9%。

图表1 2019年8月-2020年11月中国皮革鞋靴产量及增速统计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2 2019年2月-2020年11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类值增速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海外市场方面,美国三十多家零售商申请破产保护,欧洲第二波疫情形势持续恶化,防疫措施的收紧导致零售市场萧条,对鞋类等产品需求下降。从全球鞋靴主要消费市场美国和欧洲的情况看,2020年包括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百货连锁店在内的三十多家零售商申请破产保护,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

欧洲地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强势反弹,第二波疫情形势持续恶化,作为全球鞋类主要零售市场的英国和德国情况尤为严峻。德国实施第二轮“封城”,再度收紧防疫措施。英国紧急宣布伦敦再次封城,英国进入最高警戒状态,其他地区防疫措施也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的收紧必然导致零售市场萧条,对鞋类等产品的需求下降。

三、鞋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同比下降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2020年1-11月鞋类产品出口数据,鞋类及相关产品累计出口314.2亿美元,累计同比下降22.21%。

图表3 2020年1-11月我国鞋靴行业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020年1-11月,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前五大市场出口占比38.5%,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英国。美国是中国鞋靴最大的目标出口市场,2020年1-11月我国鞋靴产品对美国出口占比21.9%,出口额68.8亿美元,同比下降34.2%,降幅最大。

图表4 2020年1-11月我国鞋靴出口前五大市场变化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四、制鞋企业营收、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2020年1-11月,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1%,利润总额同比降低21.5%。内外销市场都发生重大变化,内销互联网化转型加快,外销受到疫情影响下滑严重。

图表5 2020年1-11月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绩效情况

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工信部

在制鞋产业下游的销售端,内外销市场都发生重大变化,内销互联网化转型加快,外销受到疫情影响下滑严重。无论批发还是零售商场,都经历店铺大量关门歇业的磨难。在生产端,为在困境中生存,中小型制鞋企业都在压缩规模,降低成本。预计未来国内市场规模逐步增长,发展前景相对比国外要好;国外市场虽然在不断下滑,但仍然是重要的市场。故对于制鞋企业来说要破解当前的困境,不仅要提高产品竞争力,还要不断摸索新的运营模式。

五、鞋靴出口企业建议关注

1.买方破产风险

我国鞋靴的国外买家多为国外大型零售企业,欧美零售商经营波动不断,知名老牌零售商纷纷破产,特别是美国零售市场已陷入前所未有的破产浪潮。同时考虑经济下滑,消费能力下降,以及关店带来的现金流锐减、已有的债务负担压力和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买方破产风险不断增加,在买方破产风险增加的同时出口企业还需警惕收款风险。

2.贸易摩擦加剧对出口企业影响较大

疫情导致的全球贸易形势恶化,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秘鲁继2017年对我国鞋类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后,又一次对华鞋类产品启动为期三年的反倾销情势变迁复审立案调查,阿根廷启动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复查,贸易摩擦的加剧将加大我国鞋靴出口企业经营风险。

内容来源:中国信保资信评估中心

信息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2021.2.18.转载自商务部网站

5.汽车产研|新能源车要摆脱补贴依赖,关键是提技术、降成本

2021-02-08 09:39:22 澎湃新闻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2020年1月欧盟开始执行全球最严碳排放标准,欧盟各国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各省市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成为重点布局产业。中央多部门推出文件,将进一步出台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去年底出台的新政规定,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进一步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化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哪些短板要补?如何提高产业集中度?如何摆脱补贴依赖?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石敏杰认为,无论是补短板还是摆脱补贴依赖,归根结底要提高技术水平。此外,未来要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促进国内汽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短板主要在上游芯片和下游充电

澎湃新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中国还有哪些短板?整体上国内零部件供给能力如何?

石敏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电桩、换电等服务。

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新能源汽车主要涉及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动力电池方面,中国产销规模位列全球首位,技术水平领先。驱动电机产业成熟,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电控以及汽车电子方面情况比较复杂,中国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在电池控制、驱动控制、整车控制等方面,包括在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以及相关控制软件和算法方面,和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汽车芯片、先进传感器等仍然没有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依赖度较大。对于整体上新能源汽车的国内零部件供给能力还是比较强,动力电池基本能够满足国内产业需求,稀土永磁材料和稀土永磁电机等驱动电机也基本能够满足国产。电控以及汽车电子方面国产能力还较弱,需要大量进口。

中游整车制造方面,中国多年的汽车制造产业基础较为扎实,比较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生产线上的专用生产装备短板问题十分突出。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中国汽车整车生产装备70%左右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装备80%左右依赖进口,汽车研发、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90%左右依赖进口,特种功能材料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下游充电桩、换电等服务方面,目前充电难问题还存在,例如充电桩进小区等问题还未解决,各类充电标准未统一,各类充电、换电等基础设施和技术路线还在探索中。

澎湃新闻:如何弥补短板,尤其是汽车芯片方面的短板?

石敏杰:当下,缺乏芯片问题导致一些汽车厂大幅减产,甚至停工停产。这是最近一段时期全球车企都面临的一个问题。从国内来看,中国汽车芯片大量需要进口,严重滞后于整车产业发展。

建议未来从三方面加大汽车芯片投入,一是整合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一批技术路线明确、产业急需的车规级芯片。二是加强国产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建设,营造容错试错应用的良好产业环境,让芯片能够在不用应用中迭代升级。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培育,为汽车芯片等专用芯片提供大量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

澎湃新闻:如何突破安全问题和里程限制这两个瓶颈?电池方面的自主创新程度如何?

石敏杰: 我们的国际主流动力锂电池公司重要电池类型基本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劣势主要在能量密度较低,目前已经逐步达到能力密度的理论上限,所以未来在不出现大的技术变革情况下,很难继续提高续航里程。此外,磷酸铁锂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安全,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三元锂离子电池技术是目前另一大重要技术方向,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它的优势是能量密度较高,续航长,但同时安全性相对差一些,成本更高。

另外就是固态电池发展,未来也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还尚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之前的阶段,需要持续优化并解决关键材料和技术、生产工艺和成本等问题,未来随着固态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肯定会有突破。

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之一。中国一直在持续推进研发。2016年,中国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创新中心集聚了动力电池相关领域的主要企业,聚焦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转化,一直在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并有所突破。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成果很靠前。

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逐步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中国。当然,欧洲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宁德时代的出货量应该是全球最高的。国际上电池做得好的主要是中日韩,除了宁德时代,还有松下、LG、三星等公司的电池也居于世界前列。

澎湃新闻:越来越多整车企业造电池,中国电池企业会不会掉队?

石敏杰:不会掉队。主要还是需要企业进行专业分工。分两种情况:一种本来就造电池的车企,如比亚迪造电池,在国内也居于龙头。比亚迪是国内唯一自主掌握动力电池车企。另一种是传统整车厂去造电池。这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多整车企业布局更加注重电池生产。如果直接去投入电池研发耗费很多精力,也不利于发展,但实际上,这些整车厂更多是与电池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共同设计和开发动力电池。还有一些整车厂是通过收购一些电池企业,合资合作,联合布局。最终还是通过产业链分工,互相配合,其实这更利于降低成本。

澎湃新闻:特斯拉是纯电动,纯电动会成为市场主流吗?充电桩问题如何解决?

石敏杰:纯电动肯定会成为市场主流。蔚来汽车已经开始推广换电服务。换电可以缓解当下电动车补能速度慢、续航不可升级等问题,也受到了政府认可。下一步就是在商业上进行推广。蔚来最近也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包括在新建换电站等,优化全国换电站布局。随着换电等新充电模式的推广,充电难、里程焦虑等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也有助于纯电动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

充电桩的问题在于分布不合理、数量规模较少、利用率不均。目前看来,充电桩规划建设中的论证有待提高,现有的充电桩布局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很多充电桩进不了小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造成一定不便。这一轮新基建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充电桩建设的统筹布局,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大部门协调力度,统一服务标准,未来要根据居民需求,在社区和商圈合理布局。

加快兼并重组,推动龙头车企做大做强

澎湃新闻: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

石敏杰:目前中国整个汽车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也开始进入重新洗牌阶段,以后的趋势是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日韩欧美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国内有很多汽车品牌,其实对整个产业发展来说,产业集中度较低,会造成同业竞争加剧、资源利用低,影响整个产业发展,同时,需要几个主要的大品牌、大的世界级汽车集团,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力。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目前有两部分企业。一类是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一类是以比亚迪、广汽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对于提升产业集中度,这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使企业减少同业竞争、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我建议,一是充分依靠市场调节,让企业优胜劣汰,政府减少对僵尸企业的扶持。近年来,伴随资本等因素的推动,中国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也势必逐步走向优胜劣汰,集中度会逐步提高。二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品牌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澎湃新闻:未来的龙头企业是否会走全产业链布局之路?

石敏杰:汽车产业的特殊性,涉及到的零部件十分庞杂。传统汽车由2万多个零部件集成,新能源汽车也有上万个零件。所以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关键零部件上布局将是重要趋势,例如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上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蔚来都已在电池上开始布局。后续还会在充电桩上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或开展换电站建设,完善在下游的布局。

摆脱补贴依赖根本在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澎湃新闻:新能源按下快进键,一些地方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将会带来什么后果?您有哪些建议?

石敏杰:这种行为的后果:一是恶性竞争。地方政府上线的项目大部分是龙头车企的分支项目,也有一些企业高管被地方政府挖去开创新项目。这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另一个问题是,地方投资巨大,但由于前期考察研究较为不充分,容易造成盲目跟风。典型的如乐视汽车在浙江德清拿地,但是到现在都荒废未动工。

我的建议是:第一,政府在引进项目时候,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规划,特别是根据地方产业链、供应链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身的产业优势,未来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引进政策,科学合理地上线新能源制造项目。

第二,引导市场要理性竞争。龙头企业可以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选择性布局。车企在落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地方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结合自身未来实际发展需要,逐步加大投资,最大程度提高投资的科学性。

澎湃新闻:新能源汽车如何摆脱补贴依赖?

石敏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依赖补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成本较高。二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较小,目前销量大概只占整个汽车市场的5%。

所以,摆脱补贴依赖主要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从而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

一是引导企业投入技术研发,提升技术水平。一方面,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整车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利用技术创新改善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特别是冬季里程下降问题以及安全性忧虑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提高消费者接纳程度,有利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二是逐步改善现有补贴规则。补贴政策更加倾向于引导企业投入技术研发,加入对车企研发投入强度、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技术投入指标的要求,使补贴能真正用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

三是从市场角度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销售市场中的比重。通过消费市场来带动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6."十四五"机电贸易提质增效仍是主调

2021-02-05 国际商报

“2021年,全球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将对中国机电外贸持续健康发展构成有利支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将加速亚洲地区的产业链融合,尤其强化中国在机电领域的重要地位,以技术创新、布局优化、市场多元等为明显特征的‘提质增效’将贯穿‘十四五’时期。”谈及今年机电贸易的发展趋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作出如是表示。

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超预期增长,带动“十三五”期间机电出口复合增速达到3.34%。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在市场主体、产品结构、市场布局等多方面持续优化,24万余家机电出口企业、11万余家机电进口企业奋力拼搏、逆势突围,实现了进出口额的逆势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机电外贸连续第19年保持贸易顺差,全年实现贸易顺差5919.6亿美元,同比增加407亿美元,高于中国货物贸易5350亿美元的总体顺差。

“受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影响,在2020年一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大幅回落13.7%。不过,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复工复产的加快,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在二季度逐渐恢复正常节奏。”高士旺表示,随着国内“稳外资稳外贸”各项政策举措的出台和国外疫情的持续蔓延,中国机电制造业率先恢复的替代效应使得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在2020年第四季度连创月度新高。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1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6%,连续第三个月创单月出口额历史极值,实现连续七个月正增长和连续六个月两位数增长。2020年12月,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323.2亿美元。

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口也呈现回稳向好的态势,9月至12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口额增速连续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12月机电产品进口增速达到当年最高水平,当月进口额达到了999.9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对各重点市场出口普遍实现增长,前十大出口目的市场中,仅对印度出现较大降幅。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幅为8.6%,继续高于总体水平,占同期机电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28.5%。“2020年全年,对RCEP国家机电出口额占比提升至24.4%,自RCEP国家机电进口额占比提升至54.8%,贸易黏性持续增长。”高士旺表示。

美国继续保持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最大目的市场,202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2780.4亿美元,同比增长8.8%。自2020年7月起,连续6个月实现明显增长。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2020年全年对美国出口额分别增长22.9%、4.9%和5.5%至338.3亿美元、84.4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占同期对美国机电出口总值的26.8%,合计拉动同期对美国机电出口3.3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机电产品对美国出口实现了同比增长,但美国对华301调查加征的关税依然对商品贸易结构产生了影响。美方数据显示,美国自中国进口的被加征关税商品较2017年下降明显,其中500亿美元清单和2000亿美元清单较为突出。”高士旺表示,不过,中国仍位列美国机电产品进口来源的首位。

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对越南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集成电路成出口亮点。越南是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第一大国,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对越南出口额达6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6.3%,超越韩国成为出口第四大目标市场。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7.经贸往来之势挡不得——正确把握中美关系航向系列评论之三

2021-02-07 新华网

“美中之间投资流不受地缘政治紧张影响。”这是英国《金融时报》日前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用两个“虽然”勾勒出不可逆转的中美经贸合作大势——虽然美国上届政府推动缩减在华投资,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证券的持有率近年一直高企;虽然美国上届政府政策给美中之间金融流通带来更大风险,但并没有影响市场对两国之间更大规模金融融合的期待。

《金融时报》的洞见是有数据与事实支撑的。2020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建交40多年来最严峻局面,但中美经贸合作逆势增长,全年货物贸易额增幅超过8%。穿过美方部分政客鼓噪的“脱钩”“对抗”杂音,事实再次有力地证明,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美利益高度关联融合。

回看历史,中美经贸合作凝聚着几代人的政治智慧和不懈努力。从50年前“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破冰,到21世纪初美方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再到建立多个机制性对话增信释疑,中美之间有分歧,更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正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所说:“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40多年间,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了250多倍,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攀升到近2400亿美元。

然而,美国上届政府无视美国从对华经贸合作中获取的“利益顺差”,片面强调账面上的“贸易逆差”,炮制“美国吃亏论”,悍然发动贸易战,并鼓动美国企业撤离中国。部分反华政客更是出于一己私利,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无理打压制裁中国企业,鼓动“脱钩”和“新冷战”。种种妄图切断两国经贸往来、全面遏制中国的非理性行径,注定会失败。《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日前说,美国零和思维、遏制中国的政策不切实际。

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这是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两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高度互补,中国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开放合作,也反过来为美国等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中美经贸合作支撑美国超260万个就业岗位,两国贸易平均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约850美元生活成本。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累计已超7万家,年销售额达7000亿美元。

贸易战并未改变中美经济高度融合关联的局面,两国经贸合作的需求不减。2020年,中美货物贸易额逆势增加,埃克森美孚、特斯拉、沃尔玛等美企扩大在华投资。金融领域,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大幅增加,同时华尔街持续扩大在华业务,美国惠誉评级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报告显示,91%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去年在中国市场仍保持盈利,87%的企业表示不会撤离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前主任、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和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说,中美两国经济依然紧密相连。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美国上届政府发动的对华贸易战,非但没有“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损害美国经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牛津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指出,中美经贸摩擦令美国损失20多万个就业岗位。贸易战还提高了美国企业生产成本,抬升了美国国内物价,扩大了贸易逆差,减少了外国直接投资,消耗了美国经济增长潜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合作不仅承载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关乎世界人民的利益。中方愿同美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并就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开展合作,助力两国和世界经济增长。

六年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中美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前提的伟大国家都在经历着根本性的国内变化。这些变化最终是会导致两国间的竞争,还是会产生一种新形式的伙伴关系,将对21世纪世界秩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经贸合作仍然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放大利益交汇点,牢牢系紧中美经贸的“安全纽带”,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对两国来说都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信息来源:新华网

8.阿根廷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

2021年1月7日,据化学观察报道,阿根廷通过了一项法规,禁止在化妆品和牙科产品中添加微塑料。该法规适用于皮肤、嘴唇、指甲或牙齿等个人洗护产品中小于5mm的微塑料。

据悉,这项措施不应对在阿根廷经营或向阿根廷进口的公司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大多数化妆品都是从全球供应链进口的。为符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禁令,产品已不含微塑料。

信息来源:tbtguide

2021.2.18.转载自商务部网站

9.巴基斯坦公布瓜达尔自由区税收优惠政策

巴基斯坦《商业纪事报》1月21日报道,巴联邦税收委员会发布《瓜达尔自由区税收规则2021》,对瓜达尔自由区投资者可享受的免税、激励措施和税收优惠进行了详细解释。  来源:商务部网站2021-01-25

10.坦总统马古富力下令禁止原木出口

坦主流媒体《每日新闻》1月28日报道,坦总统马古富力指示坦森林服务局(TFS)考虑禁止原木出口,以便能让坦充分实现森林资源收益。马古富力称,允许原木出口不仅让政府收入受到损失,还阻碍了人民的就业。他呼吁坦自然资源与旅游部、森林服务局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局等部门合作,为从事木制品生产的青年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促进坦木制品产业的发展。

来源:商务部网站2021.2.9.

11.中国为老挝最大农业投资国

据老挝《人民报》10月19日报道,目前共有1562家国内外公司投资老挝农林领域,投资总金额42亿美元(注册资金26亿美元),特许经营土地面积20.8万公顷。其中外国公司515家,投资总金额22亿美元(注册资金8.8亿美元)。主要投资国为欧盟国家、中国、越南、泰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法国等。其中,中国位列第一,共有239家公司,投资总金额约5.9亿美元;越南第二,共有60家公司,投资总金额约2.7亿美元;泰国第三,共有60家公司,投资总金额约2亿多美元。2020年老挝出口位列第一的农产品是甘蔗,出口至中国30万吨,其次为木薯、玉米、香蕉、西瓜等。另外,老挝将向中国出口5万吨大米,目前已完成出口1.5万吨。

来源:商务部网站2021.2.10.

12.持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2021年02月04日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祝君壁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020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工信部发布了205件政策文件,其中有不少针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记者发现,不少政策举措旨在提升政府部门帮扶小微企业政策的“可达性”。工信部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中国政府网“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库”、工信部门户网站“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网“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库”等多种渠道来发布解读政策信息,同时还上线“中小企业规模类型自测”等实用的小程序,方便各地中小企业深入理解政策,更好地享受政策优惠。

此外,工信部也在通过其他措施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日前,为了切实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组织召开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行动视频推进会,推进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联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通信管理局及有关部门、各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完善组织机制、细化工作方案、建立清单台账等举措,务实推进联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分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的“老大难”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严格按照联合整治行动工作部署,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联合整治中的问题,抓清单目录、抓投诉台账、抓联合执法、抓典型案例,不断推进联合整治行动向纵深发展,切实打通“梗阻”、破除垄断,保障中小微企业宽带用户合法权益。

13.日本专利局着手改善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审查环境

来源:商务部网站2021.2.5.

近期,为了向那些提交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申请人提供一个更加高效和高质量的审查环境,日本专利局(JPO)准备在该机构内部组建起一支用于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审查的团队。届时,JPO下设的各个部门都会展开合作,以支持新团队的运营。而这支新的团队将会不断积累和分享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知识以及具有示范效应的审查案例,并针对在开展专利审查时可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背景概述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并为世人所瞩目,而与此伴随而来的就是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也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在看到这一趋势之后,JPO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改善国内和国外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审查流程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这些措施包括定期介绍和公开一些涉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审查成果的示范性案例,以及基于这些案例召开由知识产权五局,即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JPO、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以及韩国知识产权局,共同参加的工作级别的座谈会。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往往是多种技术的结合体,并且负责该领域发明申请的审查工作的审查员们不仅需要确保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同时还要准确了解到当前人工智能是如何适用于不同技术领域的,因此JPO目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不同的审查部门在超越各自负责的技术领域之外继续展开高效的合作。

因此,为了应对上述挑战,JPO决定打造出一个有利于针对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开展高效和高质量审查的良好环境。

打造出有利于针对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开展审查的环境

2021年1月20日,JPO新组建起了一支用于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审查工作的团队。这个JPO的内部团队主要由负责人工智能事务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组成,而工作目标则是打造出一个有利于针对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开展审查的环境。

此外,这支新的团队还会将来自JPO不同审查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整合起来,不断积累和分享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知识以及具有示范效应的审查案例,并针对在开展专利审查时可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上述负责人工智能事务的工作人员将会从各个审查部门处收集信息,尽快让新团队成为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审查枢纽,为审查员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并帮助这些审查员以一种更加高效和高质量的方式来开展审查工作。

若人们想了解上述团队的具体情况,其可访问JPO官方网站。

负责开展上述工作的部门

负责开展上述工作的部门是JPO专利和外观设计审查部门(物理、光学、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外观设计)的行政事务司下属的审查标准办公室。

翻译:刘鹏 校对:李艳秋

14.瑞典专利注册局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来源:商务部网站2021.2.8.

近期,瑞典专利注册局(PRV)表示该机构将会为那些荣获“卓越徽章”奖项并要求获得援助的中小企业免费制定出全面的无形资产保护战略。

届时,这样一种由知识产权专家团队制定出的知识产权战略将会指导相关的企业以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方式来充分利用好自家的无形资产。

同时,针对聘请专利律师以及提交欧洲专利申请时所产生的费用,这些企业也能获得最高1.5万欧元的补助。

“卓越徽章”奖项概述

实际上,“卓越徽章”可以看成是一种对入选欧盟研究和创新资助项目“地平线2020”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发明成果的嘉奖。

而且,通常是那些完全有资格获得资助但是因预算问题又迟迟没有找到赞助方的优秀创新成果会获得这个“卓越徽章”奖项。

总而言之,颁发“卓越徽章”奖项不仅可以体现出相关创新成果的价值,同时还有助于赞助方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些新型技术的市场潜力。

翻译:刘鹏 校对:李艳秋

窗体顶端

15.国际油价突破60美元/桶大关

2021.2.18.转载自中国经济网站

2021年02月18日 07:05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露)春节长假期间,不仅外盘股市大涨,大宗商品表现尤其出色,国际油价突破60美元/桶大关,国际期铜价格接近2012年5月以来的高点,锡价亦连番大涨。

记者注意到,截至16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0.05美元,涨幅为0.98%,盘中触及2020年1月初以来最高位;4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3.35美元,涨幅为0.08%,接近前一交易日触及的13个月高位。

海通期货能化负责人杨安认为,供应端沙特方面100万桶/日的额外减产令市场供应紧张;疫苗推广有助于需求复苏;宏观层面上,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的救助方案以及美元走弱等因素推动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多重利好推动油价拉涨。

中金公司认为,国际油价的上涨还与一些供给侧的积极预期有关,如OPEC减产预期和美国寒冷天气等。不过短期看,油价的超买程度已经创下2005年以来新高。而原油超买说明看好宏观经济后市。

此外,春节期间,伦铜价格持续走强,一度站上8400美元/吨关口,创2013年以来高位。具体到产业,矿与冶炼间的供需仍处偏紧格局,将抑制冶炼产能的释放。需求方面,今年疫情干扰有限,国内消费同比将大幅提升,由于鼓励“就地过年”,铜消费走弱不如往年明显,社会库存累计幅度将低于往年。分析称,节后沪铜价格或在外盘上涨、消费恢复等带动下走强。

16.“一带一路”为疫情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暖流

来源:经济日报2021.2.3.

在百年不遇之疫情下,逆势上扬的数据充分彰显了“一带一路”的强劲韧性与活力,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

首先,“一带一路”架起了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2020年,“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疫情中相互支持、团结抗疫、共同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万列,去年前10个月运量就超过2019年全年,疫情期间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超过1700吨。

其次,“一带一路”架起了经济复苏的“增长通道”。疫情期间,“一带一路”项目没有停滞,反而快速复工复产。例如,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于2020年10月正式运营通车。同时,中国同很多“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建立了畅通货物流动的“绿色通道”,便利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

再次,“一带一路”架起了释放潜力的“共赢之桥”。过去一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非洲联盟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等文件,为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注入了新动能。目前,“一带一路”合作已经在“丝路电商”、数字交通走廊建设、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7.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知识产权合作

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站  作者:白舒婕 2021.2.8.

中国商务新闻网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合作取得一批务实成果,知识产权也成为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深化升级的新动力。

加强在华专利布局

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也实施了多个方面务实合作项目,包括宏观政策沟通、知识产权审查、基础能力建设、信息数据交换等。随着各项目的扎实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合作取得一批务实成果。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透露,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力度,其中在华发明专利申请为2.3万件,同比增长3.9%,高于国外来华同比增速。其中,新加坡同比增长21%,韩国同比增长4.4%。

“从上述成果看,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既是促进规则、标准等“一带一路”软联通的重点方向,也是建设创新丝绸之路的内在要求。”上海市委党校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邹磊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力度不仅体现了它们对中国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反映了其对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肯定。

邹磊进一步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力度也有利于中国创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溢出效应。加大专利布局力度往往与扩大投资、生产、经营相适应,意味着外资企业倾向于进一步加码中国市场,将具有领先优势的创新成果运用于中国场景。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上下游企业也有望从中受益。二是示范效应。最新的发明专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对特定行业和企业有着很强的风向标意义。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不仅能对相关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产生示范影响,还有助于对其他国家创新资源海外布局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倒逼效应。沿线国家在华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反映了它们在相应行业领域的竞争力,在对国内企业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将反过来倒逼国内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突破。

助力企业“走出去”

对中国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经营而言,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助于降低海外风险,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0余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专利局、东盟、欧亚专利局等地区性组织深入开展合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政府间协议》指导性文件,中国专利在更多国家得到认可。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交的专利申请公开量增加了8.5%,各方面合作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企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和受益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也在企业。

作为一家诞生在深圳的国际化外贸型企业,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玉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公司每年研发的新产品都会申请专利保护,也申请了国内及国际商标,更好地将 ‘中国制造的中国品牌’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及合作中去。”

为了使中企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合作更加稳健顺畅,邹磊建议加强规则对接。政府进一步强化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知识产权规则、标准、数据联通,降低制度性成本;企业则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东道国的知识产权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正在抓紧制定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下一步将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18.不确定的复苏与值得警惕的危机

2021-01-29 15:28:00工人日报

近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接连发布有关当下全球经济形势及2021、2022年世界经济走向的报告。

整体来看,全球经济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击中逐渐复苏,但此过程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及结构性挑战。

1月25日,联合国发布《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温和复苏,增幅预计为4.7%,但这一增长仅能勉强抵消2020年的损失。

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是10年前金融危机期间的2.5倍以上。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降幅高达5.6%,发展中经济体萎缩2.5%。

报告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5.7%。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今年预计将增长7.2%,并带动东亚地区整体增长6.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6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全球经济在2021年和2022年将分别增长5.5%和4.2%。

与去年10月发布的预测相比,IMF将2021年增速预期上调了0.3个百分点。该机构称,这反映出人们对疫苗有望推动经济走强的预期,以及几个主要经济体追加政策支持的影响。

IMF还表示,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5%,萎缩幅度较上次预测收窄了0.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20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强于预期。

同样在26日,世贸组织(WTO)发布全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贸易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24%,与2020年二季度同比下降30%的数据相比,仅有小幅回升,与商品贸易强劲反弹形成鲜明对比。

WTO指出,与2020年三季度全球商品贸易仅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5%相比,显然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服务贸易的打击要比商品贸易大得多。而且,由于第二波疫情导致很多国家采取更严格的封锁措施,旅行和相关服务的限制将延续到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贸易恢复前景不佳。

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条件性,是上述各报告都不约而同提到的重要问题。

IMF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具有“超乎寻常的”不确定性。如果疫苗进一步推广且有更多有效的政策支持,全球经济活动将得到进一步提振。但如果疫苗推广缓慢、新冠病毒突变或过早退出政策支持,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将恶化。

同时,由于医疗干预的普及程度、政策支持措施的有效性、跨国溢出效应的敞口大小、危机前的结构性特征等因素,各经济体复苏力度存在较大差异。

IMF建议,在复苏企稳前,各国应确保为经济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重点关注提高潜在产出、确保实现各方广泛参与的普惠经济增长、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等方面。

同时,各国还必须开展强有力的多边合作,以使全球各地的疫情都得到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5日强调,公平分配疫苗符合每个国家的中长期经济利益。除非所有地方都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否则大流行就不会在任何地方结束。

联合国报告则认为,全球经济能否摆脱疫情影响、实现持续复苏,不仅取决于当前刺激措施的规模和疫苗推出的速度,还将取决于这些措施是否具有抵御未来冲击的效能。

联合国首席经济学家艾略特·哈里斯表示:“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的深度和严重性预示着复苏将缓慢而痛苦。”

除了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之外,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其中因疫情原因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尤其值得警惕。

国际劳工组织25日发布的《国际劳工组织监测报告》显示,尽管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初步复苏迹象,复苏进程仍存在缓慢、不平衡和不确定的风险。

报告显示,全球劳动力市场在2020年遭受重创,与2019年相比全球工作时长减少8.8%,相当于减少2.5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全球劳动收入下降8.3%,相当于损失2019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4.4%。

具体来看,疫情对女性劳动者、青年劳动者影响较大。从行业来看,疫情对住宿和餐饮服务业、零售业和制造业等影响严重。

报告强调,如不采取纠正措施,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和劳动者可能会在复苏中掉队,导致不平等现象加剧。

联合国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使全世界1.31亿人陷入贫困,其中许多是妇女、儿童和边缘化群体。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也警告,疫情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可能将在未来三至五年里阻碍全球经济发展。

而据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估计,全世界最富有的1000人,在9个月内就收回了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但对全世界最贫穷的人来说,实现这一点可能需要10多年。

乐施会呼吁,应将解决不平等作为经济救助和实现复苏的核心。该组织称,新冠疫情可能迅速加剧每个国家的经济不平等状况,这是百年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信息来源:工人日报

19.美学者就如何促进跨大西洋数据传输提出政策建议

20.商务知识---合同法中的瑕疵履行的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求合同双方应当全面履行合同,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各自的义务,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产生一方当事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够全面履行合同义务,这就构成了合同瑕疵履行,又可被称为不适当履行。合同的瑕疵履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虽然履行了合同,但其履行既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也不符合合同的约定,致对方不能获得合同利益、减少或丧失获得合同利益的情形。

瑕疵履行包括哪几种类型

(一)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满后,能旅行债务而没有履行债务的合同履行行为。

履行迟延发生以下法律后果:合同另外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合同另外一方有权请求对方赔偿自己因对方的瑕疵履行所遭受的损失;即使瑕疵履行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对合同相对方而言已经失去意义,合同相对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瑕疵履行方赔偿损失;在延迟期间,标的物发生意外灭失的,由瑕疵履行方承担该损失责任。

(二)加害履行

加害履行又称加害给付,是指因为瑕疵履行方的过错履行行为,致使合同相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形,如数量不足、质量不符合法定或约定的标准、包装不符合规范、交付的地点、方式不符合要求等。其法律后果是:合同相对方有权要求瑕疵履行方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瑕疵履行方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合同相对方不能依据违约责任获得赔偿时,有权要求瑕疵履行方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 在服务消费合同领域内,经营者有保证服务质量的义务。但是,“消费者在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的瑕疵的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百八十条)。经营者只要明示了服务存在何种瑕疵,没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并且消费者是自愿接受服务的,那么,经营者就不必承担瑕疵履行的法律责任。这里也提醒消费者,选择存在瑕疵的服务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否则,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将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受领迟延

受领迟延是指接受合同标的一方没有及时接受对方的给付。

通常认为,受领不是义务,但合同中约定应当在何时受领标的并于受领后给付价金的,受领人的受领就构成了义务,对方的权利实现有赖于受领人的受领。 如果因为受领人的延迟受领构成违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来源:相关法律网站

编辑:政策法规处(公平贸易处)2021.2.22.8:23

返回】 【打印